當代山色畫家 黃進曦 Stephen Wong:融情入景 以斑斕色彩描畫本土風光 | 藝術筆觸下的香港之美
- Monica Ng
- May 9, 2024
- 4 min read
Updated: Jul 18, 2024
越是親近有時越是陌生,就像我們或許(自以為)對某名人明星的喜惡瞭如指掌,卻不一定留意到身邊人的心境變化。活在香港,我們又有多了解香港?知道日本東京哪裡打卡最潮,但深水埗那些小店在還未倒閉前,也許我們都不知道它的存在;算好甚麼月份到冰島才最有機會看到極光,卻從未留意香港山郊景色的四季變化。

「以前讀中大時,天天看著吐露港,不遠處那座就是八仙嶺,是後來多了行山,才多了認識。」風景畫一向是香港藝術家黃進曦(Stephen)喜歡的題材,只是他說從小到大看到的風景畫,大都是畫外國的風光,到了後來才思考,香港是不是也有如此漂亮的風景可以作畫。「在外國寫生時才深深體會到,當地風景的美是視覺上的美,但你不太認識它。唯有香港的風景,才有那份歸屬感——你對一個地方的熟悉度,原來是很重要的。」他說在畫香港前,對香港的自然風景幾乎是零認識,開始多畫風景後,才漸漸有了行山的習慣。
當初剛起步畫香港風景時,他會查行山書籍,找出想要畫的景色,再出發去寫生。「後來漸漸就倒過來了,都是邊行邊看,看到漂亮的風景就停下來畫。有時必須透過真正一步步地走過,才會知道那風景是不是你想畫的。一些地方很有名,卻不一定是我想畫的。」他速寫畫下草稿後,回到工作室,就會回溯自己走整段路的過程,將當中感受融入畫布當中。「我畫畫的目的,不是要讓觀眾知道那裡有多美,而是告訴他們,我經歷的是甚麼、我心中所感的是甚麼。」
Stephen的風景畫用色豐富斑斕,曾有報道指讓人聯想到著名英國當代畫家David Hockney。「是會很容易有這種對應,他也是我很喜歡的藝術家,他令我明白到畫風景畫也可以很當代。其實在用色方面,我更受Félix Vallotton的影響,葛飾北齋也是我很喜歡的藝術家,東方藝術家那種平面化的構圖方式,以及融情入景的手法,亦很貼近我的作畫特質。事實上,David Hockney也很喜歡東方山水畫,所以若論當中的風格影響,其實是互相關連、有所緊扣的。」
去年3月,他在邦瀚斯(Bonhams)拍賣行舉行「黃進曦︰麥理浩徑」展售會,展出48幅壓克力畫作及紙本作品;一如展覽名稱,畫的全是麥理浩徑。這條堪稱全港最著名、亦是最早啟用(1979年)的行山路徑,全長100公里,共分十段,Stephen以「一畫一段」的方式記錄旅程,組成這個系列的十幅核心畫作。「那時邦瀚斯的當代藝術部主管Marcello(關尚鵬)想找我合作一個展覽,我就提出《麥理浩徑》這項構思。其實這主題在我心中已計劃了數年,剛好邦瀚斯提供了這個機會和場合。」為甚麼是麥理浩徑?「麥理浩徑是能夠讓人更全面認知香港風景的路徑,加上那是個人展,我不希望內容很雜亂、用很多不同的香港景色去湊合,我需要一個連貫的主題。我也想要做一些以往沒有做過,但又可以代表到自己的東西。」
受疫情影響,展覽的開幕禮以網上直播形式進行,在他眼中這並非迫於無奈的選擇。「1、2月時,Marcello曾問我想不想延期,我說不想,因為我不喜歡自己的創作被環境帶著。倒不如以創作的心態舉辦這次展覽,把它也視為創作的一部分。」他發現虛擬展覽的好處是,能夠讓觀眾聚焦。「實體觀展時,大部分人花在每幅畫的時間通常都很短,一分鐘已算是多。但我們在Instagram做直播,就能一邊用鏡頭沿著山路去走,一邊解說當中的創作意念,就像是真的帶著觀眾走了一次麥理浩徑。」
他認為疫情帶動了一系列的新模式和新思維,而這些在「後疫情時代」只會延續下去。「我們會發覺很多事情是不需要實體的,而這種發展方向,是我一直深信會發生的。我不時會想像未來世界會變得如何,像是AI、VR這些科技,我是傾向嚮往的。延伸至藝術創作,我認為將來會有更多虛擬模式、互動元素的應用,當科技越成熟,可能性就會越高。」近年大行其道的沉浸式展覽,在他眼中原來還未算十分「沉浸」。「大部分這類展覽,都不過是將作品包圍在觀眾身旁,觀眾跟作品之間還是存在著距離的,虛與實的分野仍然相當清楚。當到達一個境界,是虛與實真的很難分得清時,帶來的影響才是真正巨大,而我相信這在不久的將來就會發生。」
最近他正在籌備5月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舉行的展覽,集中展出他畫火炭區的作品。「我在火炭住了十多年,到了作畫時才發現,原來還有很多地方是很陌生的。這次的作品特點是突出城市和山很近的感覺,當中有幅四聯作,是由沙田獅子亭看火炭的景色。」他說有感近年不論是行山郊遊還是藝術文化,大家都更為珍視關於本地的種種。「像是大東山,我初去行山時幾乎是無人的,但這幾年大東山紅了,真的人多到像是在旺角。」他笑說。
Gallery Exit、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等是他一向關注的本地藝廊,大館、香港藝術館他也經常留意,「我認為香港藝術館在掌握傳統藝術方面拿捏得頗為準繩。」問及他欣賞的香港新生代藝術家,他表示黃詩慧、許韻瑜、徐雪慧、曹穎琪的作品都很出色,「還有張子軒,雖然他已不算新人,但他的畫作我也相當喜歡。」然而關於對新人的建議,Stephen的答案是「沒有」:「我沒甚麼很實質的建議,我認為人生是由許多偶然組成的。你問我一直以來對自己的事業是否很有把握?其實也不是。我認為不論新人,還是已站穩腳步的藝術家,都是跌跌碰碰地去自我經歷,所以我相信只要那一刻你認為是對的事,就去做吧。」這番話,一如他的作畫方式——必須透過真正一步步地走過每段山徑,才會知道眼前那片風景,是不是你想要下筆成畫、映照內心所感的細膩致遠之作。
Text: Monica Ng
原文刊於《Marie Claire》香港版2023年3月號


Comments